+微博+招聘
春天行动丨豪横
精耕齐鲁,逐鹿中原
二更山东
七星佐·佑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数据研究 >

游戏市场爆发,如何探寻“求生之路”?

发布于:2017-08-27 17:28来源:admin 作者:admin 点击:

在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6月1日发布的2017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中提到,2016年全球互动游戏增长迅猛,游戏玩家人数已经达到26亿人,业务营收达1000亿美元。同时,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游戏市场。

面对如此庞大且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众多资本热钱纷纷涌入游戏行业,大大小小的游戏公司成立,除此之外,更多的非游戏公司,无论是具有先天渠道优势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具有技术实力的科技公司,抑或者是具有资金实力的传统企业,都发力进军游戏市场,开始涉足游戏、电竞行业。

在如此极速繁荣的市场环境下,游戏行业的各种问题也开始不断突显。

 

海外并购,买买买之后,运营乏力

 

在中国游戏公司出海进行同行并购的同时,一些非游戏行业的中国资本也开始涉足海外游戏公司的收购,跨界并购案例层出不穷。如矿业公司收购《江湖(Runescape)》开发商杰格克斯游戏工作室,化学公司收购《会说话的汤姆猫》开发商Outfit7,鸡肉加工公司收购《边缘战士》开发商Splash Damage及另外一家游戏公司Digital Extremes,浙江巨龙管业收购游戏开发商Entertainment Game Labs等。

数据显示,2015年之后的游戏行业收购,70%的买家都是中国公司。2016年,游戏产业已成为中国资本在海外收购所涉金额最多的领域之一。

 

然而,在购买了游戏公司之后,问题也接踵而至。

为了符合游戏公司的定义,企业在收购了游戏公司之后,纷纷改名为科技公司,但靠临时改名就能适应游戏产业吗?答案是否定的。

除了适应游戏行业,如何运营,也是并购之后的一大问题。

海外游戏厂商与中国企业本身就存在磨合的风险。面临一个全新的行业,这些非游戏公司的运营模式及思路一时之间都很难扭转过来,而急速发展变化的游戏行业是不会等你再慢慢适应的,跟不上就只有被淘汰。

同时,大起大落是游戏行业的通常表现。快速消费时代,一款游戏的存留期是很短的,本土企业并购了一款火爆游戏的制作公司起来,如果后续没有好的游戏补位接力,被并购的游戏公司逐渐消亡是非常有可能的。

 

游戏公司融资难,资本投放亦难

 

在经济趋冷的大背景下,很多游戏公司因资金问题死掉,这突显了目前游戏行业面临的双重问题,游戏公司融资难,资本公司投资亦难。

目前的游戏行业,早已不是几年前随便就可能拿到投资的境况,投资人对游戏十分了解,如果是和投资人讲做中重度游戏,对方会不信任,因为觉的会和大厂竞争;如果是讲创新小众产品,比如独立游戏,投资人又会觉的没有量(渠道量)。

而能够拿到融资的,多都是基于熟人关系,再或者团队个人是从大公司出来,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后续产品能有保证、有大渠道资源对接。

然而有价值的、有实力的游戏公司也很少,导致资本方纷纷竞争头部优势资源,致使投资价格越拉越高。游戏行业正处于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巨头盘踞,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根据调查数据,2016年游戏市场的营收结构大约为:腾讯占比46%,网易占比20%,其余剩余游戏厂商占比无一家超过5%,两大巨头盘踞的态势越来越突显,留给其他游戏公司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游戏市场的淘金热时期早已结束,中小规模团队要想在这个市场获得成功,难度正变得越来越大。大厂们凭借充裕的资金筑起了一座高墙,让缺乏足够营销预算的其他公司难以突围。

至此,游戏巨头开始统治市场,将有可能导致拥有大量中等收入量级游戏的游戏公司越来越难以赢得玩家关注,游戏市场的进入门槛也将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只有那些已经拥有畅销游戏的游戏公司或团队才有能力不断开发、创新。

但他们往往也是最不愿冒险的,而另外一些工作室虽然有创新的意愿和动力、敢于承担风险,却没有能力将创新付诸实践。

 

写在最后:在极速爆发的游戏行业,进行了几年的整合已经走向尾声,游戏巨头掌控全局的时代已经来临,进入火热的游戏市场之后,也许才会发现一条漫长的求生之路还需征服。

tag标签:
------分隔线----------------------------
------分隔线----------------------------
分享到:
回到顶部